天津跨境判决执行协助打通国际司法壁垒

 文章资讯    |      2025-09-18 16:03:41

image

跨境债务追索面临的更大挑战在于判决的域外执行。当企业获得胜诉判决后,如何让境外债务人实际履行义务成为关键问题。国际司法协助体系为此提供了制度保障,但需要债权人主动启动程序并满足特定条件。

海牙《选择法院协议公约》和《承认与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公约》构成跨境判决执行的主要法律框架。债权人首先需要确认债务人所处法域是否与我国签订双边司法协助条约,或同为上述公约的缔约国。司法部条约法律司官网提供最新的国际司法协助条约查询服务,建议优先通过该渠道获取权威信息。

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判决需准备完整的材料清单。包括经认证的判决书正本或经证明无误的副本、证明判决已生效的文件、缺席判决情况下证明传票已合法送达的文件。所有材料都需要按照被请求国要求进行公证认证,部分还要求提供经过宣誓的翻译件。

跨境执行的时间成本需要合理预估。从提交申请到最终执行,通常需要6-18个月时间。建议在诉讼阶段就提前调查债务人在境外的资产状况,包括银行账户、不动产、股权等,为后续执行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委托专业的国际资产追踪机构进行前期调查。

选择执行地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优先选择对华司法合作态度积极、执行效率高的法域。香港特别行政区因其普通法体系和与内地的紧密司法合作,成为许多企业的执行地。新加坡、德国、瑞士等也对执行外国判决持较为开放的态度。

费用预算应当全面考量。除律师费外,还需要预留公证认证、翻译、法院收费等支出。根据案件复杂程度,前期准备费用通常在2-5万美元之间。建议在启动程序前获取多份专业报价,并预留20%的应急预算。

遇到执行障碍时的应对策略很重要。若债务人提出异议,最常见的抗辩理由包括程序瑕疵、公共政策保留等。此时需要聘请熟悉当地司法实践的专业律师,重点准备关于判决作出国司法程序正当性的证明文件。

跨境破产程序的协调需要特别关注。当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时,要及时向破产管理人申报债权。我国已与多个和地区建立跨境破产合作机制,可以通过主要利益中心地法院获得承认和救济。

数字取证在跨境执行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电子邮件、电子支付记录等电子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要符合被请求国证据规则。建议通过公证机构对电子证据进行固定,并确保证据链的完整性。

最后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建议企业完善合同中的争议解决条款,明确选择公约缔约国法院管辖,约定适用法律。定期更新境外资产追踪信息,建立债务人信用档案,为可能的跨境执行做好前置准备。